
二十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理事陈再藩、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崇,于1988年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形式。二十四节令鼓虽然取自中国农历的节令,但是却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产物。
二十四节令鼓的创始:灵感来源

1988年,适逢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九舞》于新山举行,陈再藩构想以九面南方广东狮鼓串击,擂动撼天雄浑的鼓声,以达到震撼人心之效果,此设计果真令全场观众既神思凝集又血气沸腾。于是陈再藩在《九舞》之后,便开始思考创作一种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化节庆能产生激荡的节庆鼓乐 ,此时,陈再藩恰好读到台湾诗人向阳先生的诗册《四季》,内里收集24首以24节气为题的手写现代诗,书法俊秀,透着诗书交融的丰富美感。灵光一闪,陈再藩遂产生以24节气的书法艺术形式为二十四面单皮鼓”刻背”,各代表一个节令,以构成一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大鼓概念。陈再藩的原始构想,必须得到著名的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祟的酝酿、音乐性的再创作,才有了24节令鼓完整演艺型式的诞生。
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的成立
据说,当时新山懂得打鼓的人并不多,于是陈徽崇便在新山宽柔中学里从该校华乐团、军铜乐团等团体里,将懂得打鼓的同学召集起来加以训练。当时身为新山中华公会理事的陈再藩,也将成立二十四节令鼓的概念带到公会理事会议申请拨款成立,在会长拿督郭鹤尧的支持下,由公会及五大方言籍贯乡会,即 潮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联合出资,在宽柔中学成立世界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
于是,在1988年的某天,新山的柔佛古庙响起了世界上第一声二十四节令鼓的鼓声,世界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了。
在 1988 年,二十四节令鼓队为 新山的” 端午诗节 “及吉隆坡天后宫的 ” 源之夜 ” 演出后。 1989 年为马国现代诗巡回朗唱会 ” 动地吟 ” 做出惊天动地的序幕演,更为古城马六甲三保山上第六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序幕礼做了一次空前露天演出。 1990 年春节,第一次受邀出国,为新加坡 ” 春到河畔迎新岁 ” 爆响第一阵春雷,并在当年 8 月,于吉隆坡举办的 ” 国际中华武术 ” 盛会做开幕演。
24节令鼓的发展
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形式广受欢迎,次年在马国即有其他鼓队于华文中学里成立,第二支 二十四节令鼓成立于森美兰州的芙蓉中华独中。1993 年,配合宽柔中学 80 周年大庆,新山举办了第一次全国二十四节令鼓集训营暨大汇演- << 六月惊雷 >> 。 1996 年 1 月 6 日,宽中二十四节令鼓队从管乐团脱离,正式独立,并且在此年举办了第二次全国二十四节令鼓集训营联合演出- << 鼟晓 >> ,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在1997年,二十四节令鼓就由马来西亚留学生带进了中国,在福建华侨大学开花结果。随后,二十四节令鼓在中国的炎帝陵、北京鼓楼、潮州、梅州等地擂响,更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等地生根发芽。迄今最著名的应该算是中国福建华侨大学的二十四节令鼓队。今后,世上有华人的地方,也将有二十四节令鼓这种结合中国老祖宗之天地智慧、书法艺术及传统鼓乐脉博的中华之声。
各种节令鼓的比赛常年进行,在彼此的鼓艺切磋中为节令鼓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使节令鼓的文化内涵与击鼓技术不断地得到良好的改进。
仅有的两个华族创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十四节令鼓在亚洲的华人世界,已隐然成为一种结合鼓乐、中华智慧(24节气)及书法艺术的演艺型式,更常常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中华文化符号,在许多大型的中华文化节庆上成为不可或缺的演艺型式。
2009年,大马文化部宣布二十四节令鼓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令鼓也成为马来西亚仅有的两个由华族创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6年第四 届 国际廿四节令鼓节暨“中华杯”大马精英赛 International Invitation of 24 Festive Drums
日期:17/09/2016 (星期六)
时间:7.00pm
地点:新山伊斯干达国际教育城室内体育馆 Nusajaya Edu-City Indoor Stadium
价钱:
(1)学生票 RM20
(2)普通票 RM50
(3)贵宾票 RM100(只有150个位)
售票处:
新山中华公会(07-2788999)
新山华族文化历史文物馆(07-2249633)
节令鼓Drums Cafe(07-2200955)
欢迎前往以上三个售票处索票!欲购从速!
资料来源:网络
记得分享出去,一起将马来西亚的创作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