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er Image via: Fans Share
上回提到宝宝从出生到满月要准备的事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宝宝满月后到周岁前的一些传统习俗和禁忌。
以往取姓名都在四个月后
以往宝宝们夭折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宝宝都是等到四月大左右才被取名字。通常父母都会找算命师或加重的长辈来帮忙取名字。而且,以前的社会认为孩子的名字越随便、越难昕,小孩就越好养。因此才会常听到罔腰、罔市、阿狗之类的名字,但在现代的社会是非常难被接受的。
不过,经过制度上的改革,宝宝出生一个月内就要到国民登记处报出生证明,所以等到第四个月才替宝宝取姓名的习俗已经被提前了。不变的是,不少现代人也会找算命师帮忙提名,希望找个好名字为孩子带来一生的好运。除了排八字、看生肖外,现代父母也注重名字要清新脫俗,响亮好昕,以免孩子的名字被当成笑柄。
做四月日、收涎 (时间:出生满四个月)
为了庆祝宝宝度过四个月的危险关卡,在传统的习俗上都会为宝宝做四月日。此时,父母要准备牲礼、红桃、红龟等祭祀祖先神明,感谢祖先神明的保佑。外婆家也会像满月时一样送头尾给宝宝们,亲友也可以随意赠礼。宝宝的父母则以汤圆、红桃或酒宴作为答礼。
“收涎”,也就是收口水的意思。有的宝宝很会流口水,弄得衣服湿哒哒的,因此希望通过这个仪式,宝宝不再流口水,长大成人。收涎的方法是是用12 个或是24个酥饼穿上红线或黑线,挂在婴儿胸前,由母亲抱着到亲友家,并请长辈或亲友取酥饼,把酥饼 折成两半, 在婴儿口唇做揩抹状,画一下像擦口水的动作,然后念吉祥话「收离离,招小弟」,让你母亲明年生男孩,收涎收利,「利让你明年招小弟」希望藉众人之力,共同祈求婴儿不再流口水,来年再添丁。这个习俗上也显示了以前重男轻女的观念,现代人也会依妈妈的意愿,改口祝福妈妈下一胎能生女儿。
准备用品:酥饼、红/黑线
四個月內的禁忌:
1 不可吃肉——以后会生疮
2 不可淋雨——以后会哮喘
3 不可夜出——会冲煞到
4 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称赞他,如很乖、不愛哭——以后会失灵哦
孤齿(时间:七到九个月)
俗话里有句话说“七坐、八 爬、九发牙”,指的是一般宝宝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九个月就开始长牙齿的生长阶段。现在孩子营养好、刺激多,成长的速度也会超越以前,快一点的宝宝可能七个月就会发牙了。
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时,称为“孤齿”,以前人觉得只长一颗牙是不好的,所以就有了“吃姑米,穿姑鞋”的习俗。这时会请姑姑将米加水煮,做成 “米水”或稀饭给宝宝吃,还要请姑姑送一双鞋让宝宝穿,如此有吃又有穿,就能夠祝福宝宝快快长牙。
准备用品:姑姑家的水米、姑姑送的鞋
周岁前的禁忌
1.不可吃鸡脚——以后会撕破书。
2.不可亲睡觉中的小娃娃——小孩子会睡不好觉。
3.日落后不洗澡——会犯煞。 (过去没有热水器,会选天气暖和时帮宝宝洗澡)
4.不可用尺打小孩一一以嫌会蛮皮。
5.不可吃茄子——以后会蛀牙。
6.不可吃鱼卵一一以后不会算数。
7.不可吃鸡肠——以后会说话啰嗦。
收惊
有些宝宝胆子比较小,容易被车声、狗叫声吓哭。这时长辈会觉得宝宝是被吓到,需要帮宝宝收惊。
收惊原属于道教宗教仪式之一,后来,儒教、斋教或佛教亦有相同类似仪式。至今,收惊仍偶见于台湾、河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等省区。
“收惊”,又名“叫魂”、“收吓”,可称之为一种儿童疗法,当不懂事的孩子在户外被意外惊吓之后,一般会出现发冷发热、胡言乱语的病症,于是大人通常在晚上,一面喊孩子名字,一面喊:“回来吧,回来吧!”,试图把小孩因受惊而飞散的魂魄呼唤回来,让病情好转,甚至消退。
另外,收惊也可请师公或长辈来,用生米、宝宝的衣服等物品來收惊。也有人将宝宝衣服拿去庙里,由请庙里的道士、道姑收惊。
小迷思:新生宝宝常常会有一种惊吓的生理反射动作,比如睡觉时会突然双手向上或向外举、手指外张,这些都是正常的,一般会在四至六个月后就消失了。有些长辈则会建议把宝宝包起来,不让它手脚乱动,以免吓到。不过为了宝宝的健全发展,最好还是给宝宝足够的四肢活动空间,这与收到惊吓不同,长大之后会自然消失,爸爸妈妈不需要担心。
做义子
爱哭、不好带的宝宝们,也可以给神明做义子。一般都是给关圣帝君、妈祖、观世音菩萨等神明做义子,希望神明可以保佑宝宝乖巧、健康。爸妈们也会拿在庙里拜拜过的铜钱、护身符挂在宝宝身上,被宝宝贴身的庇佑。
很多爸爸妈妈们在孩子一出生就积极为孩子的未来做规划了!其实,宝宝自己从小就已经在告诉你,他们的未来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去了!比算命还要准哦~ 点这里进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