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er Image via: Khurki
为什么探视新生儿的时候,长辈都会交代我们不能当面称赞宝宝?看到小宝宝乖巧惹人怜爱的样子,长辈们却不让我们直夸,以免宝宝哭闹难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能直夸宝宝的说法
根据《长辈没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种人情世故》一书指出,过去的医疗技术较为落后,公共卫生条件没那么好,怀胎十月生下的婴儿存活率更是不若今日,所以不仅妇女的怀孕过程必须小心翼翼,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必须十分谨慎保护。婴儿出生后四个月内,都还属于“胎神”管辖、四个月后则由“床母”负责保护。据说,胎神同时拥有喜神和煞神的两种样貌,所以新生儿在四个月内的禁忌更多。
例如大家常听到不能抠小孩的脚底板、否则长大了不敢过桥或不会走路;小孩睡着后不能亲他或贴近闻他,不然宝宝会变得很凶很难带;不可以晚上外出及必须在太阳下山前洗好澡、不要吃鸡肠(会与人纠缠不清)、鸡脚(会撕书本)、鱼卵(不会算数)等等。当然也包括了前面提到的,不可以当面夸奖宝宝,若是称赞好乖,当天晚上就会夜啼;说他很胖就会变瘦不好养。当然骂也是不行的,就像台湾人很忌讳大人讲小孩子“猴子”,被骂的孩子会变得瘦巴巴像猴子一样,发育不良。
从现代的观点看来,其实这些禁忌并没有明确的依据或理由。很多长辈依然照旧如此交代新手父母,也是希望父母能妥善悉心照顾宝宝。尽量减少宝宝与外人接触太久,以免抵抗力弱或适应力差的婴孩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小编教你不失礼:不管这是不是个迷信的说法,到新生儿家探视宝宝时,为表尊重,小编建议大家还是谨慎遵守老人家的说法,以免引起不开心的场面。同时,善意地为新生儿家庭庆贺之余,保持礼貌性的适当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及勿逗留太久,并给宝宝和其家人足够的休息时间,才是真正贴心地表现哦。
新手爸妈贴士:怎么正确地称赞孩子
不能称赞宝宝的避忌起因于管辖宝宝的“胎神”,在宝宝四个月后,接由“床母”负责保护,如此禁忌就不会影响宝宝啦。传统的东方父母比较吝于称赞宝宝,那么宝宝四个月后,家长们又该怎样正确地称赞宝宝呢?称赞宝宝的误区有哪些?
在讨论婴儿是否需要赞美前,要先确认的是婴儿也具备沟通能力。
虽然婴儿几乎没有语言性沟通能力,但这不代表他们无法与人进行互动;刚出生的新生儿不只能够辨识母亲的味道,也会将脖子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另外,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的Andrew Meltzoff教授也发现,在距离婴儿脸部30公分的地方伸出舌头或做出各种嘴形,婴儿也会跟着做出类似的动作。而到了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会用表情来表达喜悦、悲伤、惊讶、愤怒和厌恶,也已经具备透过表情解读父母情绪的能力。
在婴儿尚未有语言能力前,需以非语言方式与婴儿沟通
美国天主教大学心理学系丁允琼教授指出,面对以非语言方式沟通的婴儿,最直接的称赞方式就是“关心”。
家长误区1:不了解宝宝得不到“关心”的严重性
婴儿只能透过哭泣来传达所有未被满足的情绪,如果父母没能给予良好的沟通与陪伴(传达意思、给予反馈),宝宝们会感到相当悲伤与不安。换句话说,如果将宝宝的哭泣置之不理,即使能够戒除他们的哭泣行为,事实上也是断绝了亲子间的正常沟通。
专门研究婴儿如何登录和处理讯息的John Medina博士表示,心理学家在1972年透过实验证明,无视婴儿的哭泣有害他们的EQ发展,在极端的状况下甚至能造成大脑伤害,形成显著的行为和饮食问题,容易生病,并且具有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
家长误区2:否定哭闹的宝宝,让宝宝自己停止哭泣
那么关心与称赞又有什么关联?神奇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ylvia Bell以及Mary Ainsworth教授发现,在小时哭闹时经常被大人关心的婴儿到了9个月大后,反而比那些常被放任哭闹的宝宝更少哭闹;而婴儿的哭泣(需求)一但得到满足(关心),他们就会了解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明白地照顾自己,就好像我们成人得到赞美后的心情。
除此之外,足够的关心也能让婴儿知道母亲是值得信赖的,而这时累积的信赖还会逐渐扩大成对周遭人的信任。
同时,也有学者赞成我们直接透过语言给予孩子赞美,日本大学医学院教授林成之博士在他的《3岁、7岁、10岁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中就建议,生存的本能会让人在受到赞美时感到喜悦,所以对于3岁之前的小孩应该要频繁地赞美,只要小宝宝学会新的技能就大声地称赞。如此一来,不仅孩子的脑神经细胞会充满活力,还能够发展出不只为自己、也会为他人努力的个性。
家长误区3:称赞不明确,家长最常说“你好棒”
赞美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力量和自信快乐成长,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还有待学习和提高。一项针对50名70、80后家长(男女比例1:1)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棒”、“真聪明”成为超过6成家长赞美孩子的口头禅,仅有3成家长会选择“实事求是的赞美”。
换句话说,别说“你是个好棒的篮球员喔”,改成说“你投球的时候好努力,你是很好内野手”。明确的称赞说法能帮助孩子辨识出自己特别的优点。
家长误区4:称赞孩子的天赋外显
不要过度赞美孩子的这些特质,包括,你好聪明、好帅、好漂亮、好天才或好有天份… 。父母跟祖父母当然可以偶尔沉浸在这样的感受里,但诸如此类的称赞来自于孩子天生的特质,并不是孩子努力换来的成果,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毫无意义。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份,让孩子学习付出,去追求并发展出特别的才能,努力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家长误区5:给予称赞,却没有与孩子进行回顾总结
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及时表扬,事后再与孩子一起回顾,针对事件中的不足与孩子进行讨论,让孩子学会自我批评,提醒孩子关注他人的闪光点,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批评、欣赏他人的良好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前后一致,孩子才有可能建立起更明晰的是非判断准则。
家长误区6:认为称赞会让孩子变得骄傲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关心“要不要称赞孩子”比“怎么称赞孩子”还要多,往往是出于担心孩子变得更骄傲。其实,无论孩子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该称赞孩子的时候,不要吝惜你的赞美。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肯定,比如,内向的孩子在做某件事时,因为害怕犯错会关注大人的反应,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家长这时一个眼神对孩子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
在所有的亲子互动中,赞美孩子是一个难度颇高的技术活。欢迎大家与小编分享称赞孩子的心得,一起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