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代表了我的心?原来月亮在中西方眼中的意义大不相同!

0
723

华人眼中的月亮

月亮,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界里面,是无数人欣赏、歌颂、传唱不休的对象。这个全世界人类共有的自然现象,却在不同的人类文化里头,有着不同的角色和意义。在古代的中国,月亮总是美好的象征。中国诗仙李白,更是爱死了月亮。

libai2
李白月下独酌

它是李白寂寞时的酒友:

《月下独酌》,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也让李白想起了家乡: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中华文化中,月亮是美丽的代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面,嫦娥飞升到了月宫,从此,人们只要一想到月亮,就想到这一位美丽而又勇敢的姑娘。诗人们也总是借着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就让人传唱了千年。

华人文化中,中秋节的月亮也总是代表着圆满与团聚。连月饼广告也用上了“月圆人团圆”的口号。除了思乡、团圆的意义外,月亮也是中国的爱神。民间传说里,男女的姻缘都由“月下老人”以红线牵连在一起。“两情相悦的男女在月下定情”,更是民间故事和戏曲里头不可或缺的情节。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也代表了永恒,嫦娥吃了不死药以后,飞到天上变成了月精,从此永恒不死: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李白在《把酒问月》里头也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再次看到李白晚上不睡觉,老喝酒。。。。。。)

可见中国人认为日月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虽然月有阴晴月缺,但总是会有月圆人圆之时。现代华人则用邓丽君四十多年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来对爱人表达坚定不移的感情。如果不是永恒不变,那能够代表我的心呢?

西方人眼中的月亮

华人眼里的月亮如此的美好,那西方的“歪果仁”又怎么看呢?古希腊神话中,也有所谓的月神,但是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头,月亮却没有太多圣洁、温暖的意象。西方文人们反而常常把月亮跟苍白、混乱,甚至放荡联系在一起。

maxresdefault
苍白冷清的下弦月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在他的诗歌《下弦月》里头写道:

“仿佛一位蒼白、瘦削、垂危的少婦,/輕掩著朦朧的面紗,踉踉蹌蹌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頭腦虛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導下,踱出了閨房,/月亮升起在東方黝黑的天邊,/形體不辨的白茫茫一片。”

文学家王尔德也在他的剧本《莎乐美》里这样描述月亮:

“今晚的月亮的樣子好奇怪。你看她的樣子不是很怪嗎?她好像一個瘋女人,在到處找著情郎。。。。。。”

英语里头意为“疯子”的“lunatic”一次,原字就是“luna”——月亮。古代西方人相信人的疯病都是“月亮惹的祸”。这些“歪果仁”总是认为月亮阴晴不定,就像是个三心两意的女人。所以西方文人在作品中对月亮有那样的描述,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西方人并不是只是对月亮有着负面的印象。很多文人也在作品中把月亮比作“爱人”,“情人”,“红颜知己”。但毕竟没有像华人一样,对月亮单纯地赋予一切美好意义。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追求,就有不同的钟爱

华人与“歪果仁”对月亮的看法如此大不同,主要的原因,是两种文化发展方向的区别。西方文化是一个追求大海的文化,所以也叫做“海洋文明”。海洋文明重视的是对海外的探索与征服,西方人对海有着巨大的情结。因为对他们来说,生存与灭亡,就看能不能征服海洋!而中国文化是一个农耕文化,重视的是对天地的情感,自然地对月亮就有了很多美妙的感受与想象。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文人总是有温柔婉约的月亮陪伴,而“歪果仁”则追求充满生机与危机的大海。不同的文化,对生命不同的追求,自然就有不同的钟爱对象。

看完了,就能够了解为什么中国诗词、华语歌曲里面为什么那么多月亮了吧?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