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华人农历七月,除了鬼门大开,大拜拜,晚上别出门等等,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一个节日,会有鬼节,中元节和盂兰节那么多不同的称呼呢?
原来,这三个不同的节日,分别来自华人最大的三个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而这三个节日背后,都各有不同的含义,而并非是一般上大家认为的,都是在拜好兄弟哦。小编这里就带大家,分别从三个宗教信仰的角度,看看这三个同样落在农历七月的节庆,到底传承了华人哪些重要的价值观。
1.佛教 – 盂兰节(盂兰盆节)
释迦摩尼佛座下有位弟子,名叫目犍连(简称目连)。他以神通探视母亲,发现母亲死后落入饿鬼道挨饿受苦。目连十分伤心,于是以法力把食物送到地狱给母亲,但是母亲刚把食物放入嘴里,食物立刻变成火炭,无法下咽。心有不忍的目连向佛祖求助,佛祖说他母亲的遭遇是因果循环,非目连一人的法力能够阻止。唯有在七月十五的佛欢喜日,以五味百果放在盆内,供养十方僧人,广做功德并以此回馈给他母亲,才能救他母亲。目连依照佛祖的提示,成功解救母亲,流传为后世的民间故事“目连救母”。
除了宣扬孝道之外,七月十五是佛教僧侣在结束三个月的修行后,向佛祖汇报成果与功德的日子,佛祖为此感到欣慰,因此这天被称为佛欢喜日,是佛教中神圣的一个日子。
2.道教 – 中元节
道教在一年之中,有三个最大的盛会,分别是:正月十五祭祀”天官大帝”,祈求天官赐福; 七月十五祭祀“地官大帝”,祈求赦免亡魂的罪过; 十月十五祭祀“水官大帝”,祈求消灾解厄。这三个日子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中元节指的,就是七月十五祭拜地官大帝,为亡魂祈福的日子。
虽然中元节带着鬼魂的观念,其实发扬的是慈悲怜悯的美德,一方面向神明祈求消除亡魂的罪过,一面布施受苦的饿鬼,普渡亡魂,让“他们”早日安息。
3.民间信仰 – 鬼节
结合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典故和道教中布施饿鬼的习俗,再增添了地方信仰的元素,形成最具民间特色的鬼节。民间信仰重视祭拜祖先,因此七月半是地府让亡魂回家探望亲人,也是让在世的人纪念过世的亲戚朋友或祖先。在祭拜这些亲人祖先的同时,也抱着怜悯的善心,祭祀在外无家可归的游魂,才有了在路边烧冥纸或是普渡大拜拜的习俗。
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现代人对七月半的心态是敬畏参半,但是佛教与道教宣扬的美德依然存在于七月半拜拜的习俗中。
其实不管是鬼节,中元节还是盂兰节,宣扬的都是两个价值观:孝道和慈悲。这个日子让我们追悼去世的祖先亲人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好好孝顺,供养在世的父母长辈,同时心怀怜悯与慈悲,在能力范围内去救助受苦的人或鬼。
看到这里,七月半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如果你还有亲朋好友在为七月半疑神疑鬼,就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提醒他,多孝顺,多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