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er image via 360doc
清明节是华人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新春佳节才刚过去,清明转眼又即将来到。除了扫墓,你对这个节日还有多少了解呢?小编今天就和你分享多一些清明节的小知识。
说起清明,你或许不知道,它是华人传统节日中,唯二结合了气候特征的“节气”和文化习俗的“节庆”的日子(另一个是冬至)。我们就从节气(气候)和节日(习俗)两个方向来了解清明节多一点。
清明:空气清新,景物明朗的节气

什么是节气呢?中国古人将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周期(就是一年),划分为24个段落。根据段落与段落间的这一天所呈现的气候特征为这一天命名,这24天,就是24节气。
清明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五个,在春分之后的第十五天。这一天,天气逐渐暖和,万物开始发芽茂盛生长,空气清新,景物明朗,所以称为“清明”。由于这是根据地球公转而定的日子,有别于华人阴历的节日,清明几乎每年都准确的落在西历4月4,5,6日的其中一天。
这一天是个春暖花开的好日子,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到郊外踏青玩乐,形成今天在台湾和中国一些地区依然盛行的“春游”习俗。根据古籍《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认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男男女女谈情说爱的季节。清明甚至可说是古代的情人节呢(笑)。当然,如果你想在这一天送花给另一半或意中人,记得别送菊花呀~(让礼大人为你推荐更多送礼好选择!)
可能你会和小编一样记得,唐朝诗人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印象中,好像不是每年清明节都会下雨呀?这是因为,古时候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是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24节气也是依据中原的气候来编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所有地区的气候,更何况是我们今天所处在赤道上的马来西亚呢?
清明:慎终追远,怀念先人的节日

那清明和扫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和清明的历史起源有关了。
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一天,一行人来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又饿又累,却连一点吃的都找不到。重耳的随从介子推走到没人的地方,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肉汤给重耳充饥。重耳知道后对介子推非常感激。重耳登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后,封赏当年随他流亡的众人,只有介子推以回乡探望母亲为由拒绝封赏。晋文公后来觉得很愧疚,于是到介子推在深山里的老家,但是却找不到介子推。
于是有人建议,介子推是个有名的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带着母亲逃出来。结果大火熄灭后,众人竟然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找到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还有一封血书,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意思大略是:我割肉喂你尽了忠诚,希望你能神智清明。如今死在这柳树下,好过在你身边当给建议的大臣。如果你心里有我,请在想起我时能够自我反省。如果你神智清明勤于执政,我死了也问心无愧。难过的晋文公于是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早已准备好的熟食或冷的食物,所以这天称为寒食节。
隔年寒食节后一天,晋文公回到原地,发现烧焦的柳树已经长出新芽,于是将寒食节隔天定为清明节,追思介子推。后来到了明清两朝,贵族将相“祭祖”的习惯才在民间流传开来,结合清明节演化出今天清明扫墓的习俗。
看到这里,你是否发现,清明节其实是个结合了春暖花开的喜悦气息和追思先人的严肃心情的特别日子呢?如果你也是现在才知道,就赶快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好友了解清明节多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